2013年11月30日

《時尚考》心得

流行、服飾與社會的期中閱讀報告,其實跟書沒什麼絕對的關係,就把我想到的寫一寫。其中有一些部份還蠻有趣的,有小查一下資料。篇幅也是限定兩張a4紙啦。

======================


        這本書是以作者在自由時報的專欄集結而成,主要是以國家來編排,介紹各國時尚的發展與著名的品牌。這書在我家書架躺很久了,算算時間應該將近十年前,也就是我國小高年級時買的。

        以一個小學生來說,對於時尚、甚至社會與人生的理解想必比現在少很多,所以看什麼都很新鮮吧。過了快十年後的現在,再度拿起這本書,看看目錄跟序,我原本以為會覺得很無聊,畢竟都是些大眾都很熟的牌子了。但是看了書,作者寫了很多歷史與社會跟時尚發展的關係,對照這堂課學習到的社會學觀點與對時尚增加的理解,還是能促進相當程度的思考的。


        其實時尚,算是在我生涯規劃中錯身而過的選項之一。我高中畢業前就申請上輔大織品系行銷組,當時對時尚與服裝抱持很大的興趣,而我覺得大學就是要唸一個自己喜歡也有熱情的科系,所以才做出這個選擇。念了三個月之後覺得行銷、商業實在不是我的興趣,所以就休學重考了。

         當時我在備審資料的選讀動機寫到:「 我發現行銷可以作為創作者和消費者間重要的媒介,能讓創作者的作品展現最高的價值,也讓消費者接觸優秀的作品,更是對於流行文化素質的提升。」「 服飾行銷不只是賣衣服,賣的其實是夢想與形象,這是充滿創意的學問。」當時就意識到商業、行銷、資本主義市場與時尚的關連了,但是其他的背景因素,大概也是到近年才開始發現的。


        之前看過一部影片,講了時尚史上幾件歷久不衰的單品,我記得的有白色t-shirt、牛仔褲、鮮紅色口紅、墨鏡、Burberry風衣,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小黑洋裝。小黑洋裝,little black dress,一般會簡稱為LBD,一直是歷久不衰的打扮,看似簡單卻變化多端,經典而雋永。

        影片中提到幾個不同年代流行的LBD典型,20年代,Coco Chanel的設計,就是女權抬頭,女性也開始工作,衣服的設計開始以實穿方便為導向,那時的LBD就是線條簡單利落的款式。

        40、50年代,好萊塢很流行犯罪驚悚黑色電影,這類電影的女主角常是所謂的「蛇蠍美人」,身才火辣性感,而她們最經典的扮相就是身著緊身低胸的LBD、柔軟的裙襬搖曳生姿。

        60年代,奧黛麗·赫本在第凡內早餐中,那張刁著長煙斗、身穿既合身又優雅的LBD的照片,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也是許多女人心嚮往之的典型。那件Givanchy設計的LBD,被人稱為20世紀最具標誌性的衣著之一,也可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黑洋裝。

        這個部份相當有趣,僅是一件很簡單的單品,就能展現不同時代的風華跟社會背景。而且一說起來,那種女性的面貌讓人彷彿歷歷在目,也彷彿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了。我覺得,時尚可以說是非常具體而且可以保存的歷史文化的痕跡。


        在過去,時尚往往是上層社會才能享有的特權。法國至今仍是世界時尚的中心,而過去在法國主導流行的就是宮廷皇室。路易十四可說是引導了宮廷流行,雖然身為一國權力之首,但他並不是所謂的大男人,他在感性與浪漫部份也展露出很多想像力。打扮方面他也吸收了許多女性的優點,他留有披肩長髮,喜歡穿白絲襪跟高跟鞋,衣服鑲上金鏈條,並且喜歡佩帶白色假髮與在臉上鋪上白粉。其部下與貴族為了逢迎拍馬,便群起效法,在宮中帶動起假髮的流行。在十七世紀,宮中男人總是耀眼絢麗,展現其陰柔之美,可說是男性美學的巔峰其。

        法國革命時被砍頭的瑪莉皇后,雖然浪費民脂民膏,大肆花費於派對與打扮,但是對於法國時尚的貢獻不可抹滅。在電影「凡爾賽拜金女」中,對其紙醉金迷的生活可見一斑。
      
        高級訂製服的興起也是為了貴族富豪,在十九世紀中,一件高級定製服要價五百到五千鎊之間,而工人階級的年收入只有五十鎊。除了歐洲的貴族,美國新興的資本家貴婦,也是主要顧客。
       

        但是過了一兩百年後,時尚的風水也會輪流轉,像是牛仔褲就是從下而上的時尚單品。牛仔褲的發明是源自於美國西部金礦工人的需求,因其不易破損。之後,在30年代經濟蕭條時,好萊塢電影成了人們的慰藉,西部片中的英雄角色深受民眾喜愛,英雄身穿的牛仔褲西部靴也再度風行。

        50年代時,馬龍. 白蘭度主演的蓋世太保與詹姆斯. 迪恩的養子不教誰知過,讓牛仔褲有了反叛少年的形象。在之後的學運風潮、搖滾歌手,也繼續維持了牛仔褲制服般的地位。

        設計師品牌也常以牛仔褲作為設計,其設計、剪裁、裝飾都相當多元,當然價格也不再那麼平民了。可以造成那麼全面、雅俗共賞、跨越時代的流行,牛仔褲可說是時尚史中的傳奇。


        流行文化也與時尚相依相生,Madonna某次演唱會的錐型胸罩設計,出自Jean-Paul Gaultier之手,不僅是Madonna的經典造型之一,更可以說是某種時代的象徵,其狂亂與解放的意義不言而喻。

        相較於流行歌手的主流文化,Vivienne Westwood的設計則是與龐克次文化共存。龐克文化的表達不只是音樂,服裝也是反抗的語言。Vivienne Westwood讓龐克文化成長茁壯,而龐克也給她創作的靈魂與能量,兩者缺一不可。


        時尚不僅只是華服,時尚背後代表的是文化與社會,並且時尚也與各種藝術領域息息相關。此書中從國家與時代為軸呈現時尚的脈絡,我另外也試著從文化、階層或是單品演進的角度分析,但是我想時尚的詮釋和理解應該還有其他不同的可能性,值得多加瞭解跟探索。

2013年11月23日

《愛,不需要忠誠?!》裡面的幾句話

對女人具攻擊性又看不起女人的,不外乎就是對自己沒信心的男人。
——西蒙. 波娃

在兩個結了婚的人之間,愛情無法發揮力量;因為愛情全都是以相互的自由意願為基礎,而婚姻卻充滿了謀殺愛情的義務和約束。
——香檳伯爵夫人瑪莉

不再愛人,不再迷失,人生還有什麼希望。
——歌德

每個被愛的人,都是一個天堂的中心。
——諾瓦利斯

一切都是奮鬥、角力。只有每天必須去征服愛和生命的人,才有資格得到。
——歌德

當我對眼前的一刻說:請多停留一會兒!你是如此美好!你可以給我套上鎖鏈,我甘願走向毀滅。
——歌德

當愛召喚你時,追隨它,就算路途艱難險阻。
當愛的羽翼擁抱你時,依順它,就算羽翼中藏的利刃可能傷害你。
——紀伯倫,《先知》

用暴力得來的,只能用暴力維持;用真理得來的,只能用真理維持。
——甘地

恨是失敗的愛。
——齊克果

達賴喇嘛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在面對許多以宗教為名而進行的暴行時,往往有這樣的印象:如果人類沒有這些宗教,或許會更好。

達賴喇嘛的私人醫生被中國人折磨了好幾年,其間被打掉了好幾顆牙。他在一次演講時說到,有一次他餓了好幾天,餓到開始吃他的皮靴。當他被問到這期間最擔心什麼事,他回答:「失去對折磨我的人的慈悲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駭客任務》(Matrix),其中智者莫菲斯告訴剛「醒來」的尼歐:「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他們用來欺騙你,不讓你知道真相。」尼歐:「什麼真相?」莫菲斯:「你是奴隸,尼歐。你像其他人一樣,生來就是奴隸,生活在一個你既觸摸不到、也聞不到的監獄裡。一座囚禁你理性的監獄。」

愛人的第一個眼神,如同神的話語,當他說:「存在!」
——紀伯倫,《先知》

克里希那穆提曾說:「關係是一面鏡子,在裡面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原本的模樣。」

有限的愛是要去占有,但無限的愛要求的只有去愛。
——紀伯倫

我們看見的世界,不是它原本的面目;我們看見的世界,是我們自己的面目!
——艾克哈特. 托勒

理性說:那是胡扯。
愛情說:它就是它。

估計說:那是不幸。
恐懼說:那只有痛苦。
理解說:那毫無希望。
愛情說:它就是它。

高傲說:那很可笑。
謹慎說:那太輕率了。
經驗說:那不可能。
愛情說:它就是它。

面對愛情時,我們的「我」就像是一條小蟲,迎面去撞波音噴射客機的窗玻璃,而弄得粉身碎骨。是不是該問,如果我們對抗愛情似乎一輸再輸,是波音客機的錯還是「自我」的錯?

愛是對完整的渴望,對完整的追求被稱為愛。
——柏拉圖

如果世上到處有愛,
所有的律法就會變得多餘。
——亞里斯多德

當愛接近我們,它會召喚我們的整體;根據愛的對象,它會喚醒我身上的某些部份。孩子喚醒我們的溫柔、堅強和關懷,偶像喚醒我們的奉獻、順從,伴侶喚醒我們的慾望和旺盛的生存本能。

我們不應該給任何人權力扼殺我們的愛,即使是我們所愛的人!

據說一個蘇菲教徒曾經這麼描述自己的教派:「做一個蘇菲教徒,一輩子要學習的事,就是任何一個可活幾百年的白痴要學習的事。」

《愛,不需要忠誠?!》閱讀心得

社會心理學報告,兩張a4紙內,所以篇幅有限。
但是我也沒有力氣交完作業後再加了。
我覺得是本非常好看的書,希望大家可以找來看。

=========================


        這本書乍看下是本不道德、鼓勵出軌的書,事實上,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會說這是一本愛之書。我遇到這本書時,剛結束一段壓得我喘不過氣的戀愛,彼此都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卻都不是對方想要的。

        在書店碰巧看到這本書,隨口問了一個有開放關係經驗的朋友有沒有看過,他竟然大力推薦,說他覺得這本書非常好,他還在朋友引薦下跟此書編輯聊過。於是我買了這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感到醍醐灌頂,心智大開,因此決定寫這本書的心得。

        最近多元成家的議題很火熱,引起很多相關團體與個人的關注。我目前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當義工,臉書也不斷被這個議題洗版。在表達意見的立場中,除了支持和反對雙方,還有一個聲音叫做毀家廢婚派,簡稱毀廢派。

        毀廢派的立場是,我們所指的婚姻和家庭都是社會框架下的某種形式,可能是有異性伴侶、一夫一妻、要生小孩,而其他不同形式的家庭關係都不叫「正常」。然而,其實家庭的形式與組成非常多元,只是社會對某種特定樣貌的家庭或婚姻有所期待與法律保障,就相對的歧視了其他形式的關係。

        其實這本書要表達的就很像是這樣的概念,除了家庭跟婚姻以外,親密關係的樣貌也是很多元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段關係、每種愛情也都是獨特的。連結我們的是愛,而不是以忠誠包裝的佔有、嫉妒或仇恨。而愛情應該是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自由開放的。

        從生物自然的層面談起,我們常常會用鸞鳳和鳴、鶼鰈情深、在天願做比翼鳥,這類的語句來形容夫妻情深。其實,這類的動物多半是連續性的一夫一妻制,也就是他們單一配偶的狀態只維持一個交配季。而與人類基因更相近的矮黑猩猩,更可說是動物界的嬉皮,他們的性行為不只是為了繁衍,他們的性行為更常是為了遊戲與社交。真要說忠誠,我想只有做愛做到一半就被母螳螂啃掉頭的公螳螂能自稱為實踐者吧。

        出現人類的社會組織後,部份民族的母系社會,如現存中國的摩梭族的母系社會,我想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自由之愛的場域。不同於父系社會少數人專政的霸權,母系社會多以共同討論來決定公共事務。子女都與母親生活,而走婚制度也因應而生。 女方能有不同的男性伴侶,男方晚上至女方家行房後便回家,這樣的關係可以是長期也可以是短期,可以是單一也可以是多重的。重要的是,仍然有完整的家庭系統可以照顧初生的孩子,包括家庭中孩子的媽媽的母親與兄弟姊妹。過去我對母系社會沒有太多的理解,閱讀這本書後我才驚覺原來母系社會可以提供這麼完整的家庭功能。並且,單一和佔有並不是人類的天性。

        而在基督宗教出現後,世界就有了很有趣的變化。 其實信仰的解讀也相當多元,不同教派間的歧異性也相當大。但是一神的信仰基本上就是排除異己,而排除別的神的方式就是製造恐懼。例如惡魔撒旦,有著羊角、鬍子跟羊蹄,他其實就是古代希臘羅馬信仰中,守護音樂、舞蹈、歡樂的牧神潘。

        亞當跟夏娃,就是基督宗教中對人所期待的樣貌,不要去吃智慧的果實,不要享樂。無獨有偶的,在《失控的正向思考》中也有提到喀爾文教派對於禁慾、不能享樂的風氣出現在作者祖母一輩身上。而在稍後不同學說的出現,這樣禁慾的壓力卻轉變成迫使人正向思考的壓力。

        再來,我想資本主義真的是萬惡之淵藪,不只是對於社會的公平正義而言,甚至對於追求愛情的自由與美好也有很大的阻礙。再次提到《失控的正向思考》,在資本主義中,正向思考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與產業。而在透過正向思考的洗腦後,希望人們對生活與物質有更多慾望跟需求,進而刺激消費,才會產生諸如次級房貸等種種經濟問題。

        其實現代人們對於愛情的追求,產生的盲點也很像上述所提及。中古世紀的騎士精神,從騎士對領主、軍隊、宗教無私奉獻的精神,轉移至愛慕的女士。而這樣柏拉圖式的愛情,也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進而成為吟遊詩人、詩歌、小說的題材,而促使浪漫主義的萌芽。在浪漫主義的精神中,愛情會使人有意識的抬高對方,而去讚美歌頌他。自己則透過愛慕對方與奉獻的過程,感受到神聖的神祕力量。然而在好萊塢式的愛情故事中,提及了浪漫的承諾, 卻不談論關係之後的發展與生活的樣貌。成千上萬的觀眾有了關於浪漫跟愛情的想像,但是卻沒看到無私奉獻的部份。

        資本主義賣的不只是浪漫,還有各種奇怪的價值觀。雖說女權的追求和女性主義的出現已經是好幾十年前的事了,時至今日,現代的女性雜誌展示的還是很單一價值的女性樣貌:要苗條結實、要快樂又懂得享受、要愛情事業兩得意、要在外是貴婦在床上是蕩婦。在這些資本主義產物的洗腦下,我們想追求更完美的身體或是關係,而其潛在的訊息是:提升我們社會價值的事物才是重要的。我們追求那樣的伴侶,也以同樣的標準限制自己,像是所謂的高富帥、白富美。愛情的選擇成了某種市場邏輯下的產物,而非透過欣賞人的獨特性而建構的關係。既然如此,我們有那麼多相似的替代品,來建構想像世界中忠誠完美的愛情,何需在「有問題」的伴侶身上投資時間、金錢跟青春?我們吃了資本主義對於愛情的浪漫期待那一套,卻不會愛自己跟對方真實的樣貌,這樣怎麼會有愛情呢?

        性也是資本主義很大宗的消費之一,《色情消費啓示錄》中有許多資本主義下對色情與性的反思。 根據我常見的觀察,在資本主義的主流A片中, 日本A片反映的多是女性清純無助、任人宰割的狀態,而歐美A片中對女性的詮釋則多半是呈現陽具崇拜的樣貌。 總而言之,對於女性的侮辱與貶抑還是A片的主軸,我相信確實有好一部份的女性會從侮辱跟貶抑的性愛中得到快感,但是絕對不是多數或主流。在資本主義中,連性的多樣性都被壓縮了,而且也並不是性愛真實的樣貌。而正因資本主義中對於性的刻板的想像,連帶使女性對於性與愛的自主與解放之意願的下降或壓抑。也可以說,女性的性慾並不被文化和社會認可,更別說是多重伴侶或是更多樣貌的愛了。

        很有趣的是,在我的觀察中,在sm或其他少數性癖好與同志社群中的多重伴侶關係反而是比較常見的。我認為,說不定更多人是以那些較少數的癖好來包裝其實更多數的對於多重伴侶的追求。因為在sm或是同志圈中,相較於一般社會對多重伴侶的來說,是更加友善的。這些另類的性少數,對於愛反而是更加自由的。

        作業篇幅有限,我大概只概述了愛之所以不需要忠誠的背景與原因,而沒有談到書中談到真實的實踐與生活的部份。其實,愛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在其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瞭解自己的獨特性,也學會更愛自己。我想,在愛情中我們追求的不就是快樂而已吧,何苦以單一的樣貌限制自己跟關係。其實拋下佔有的慾望,去體會跟感受愛本身的自由、美好與可能性,才能看見愛情真實的模樣。

==========================

延伸閱讀:
《Dr. 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
《失控的正向思考》
《色情消費啓示錄》
《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
《自私的基因》
《道德浪女》這本我還沒看過,據說是多重伴侶關係的入門書。

2013年11月13日

影子

縱使你是我
此生最初
的愛戀
我也不會在別人身上
尋找你的
影子

正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愛裡更甚
沒有什麼
能被量化或取代

沒有人能
看見並欣賞真實赤裸的我
沒有人能
引燃如此劇烈的慾望
沒有人能
愛我的心我的腦一如愛我的身體

這些種種
快樂與
難以想像的悲傷與
失落
我從未想過
有機會體驗與承受
甚至
懂得品味其中的苦澀

縱使你是我
至今唯一
的愛戀
我也不會在別人身上
尋找你的
影子

2013年11月7日

勇氣

青少年同志會感到難過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身為同志,而是因為沒有情感的範本、沒有交友管道、沒有情感支持的系統。

我以為,愛應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吧,沒有誰能夠剝奪一個人愛其他人的自由。

愛真的需要勇氣,而你們有的勇氣必定更多,我為你們的愛跟勇氣感到驕傲。

昨天跟著到淡水演講,看葉永誌的媽媽在高雄同志大遊行講話的片段哭了出來。身為人母,對兒子有那麼多愛,卻連保護自己的兒子都沒辦法,該有多痛?為什麼連母愛都會被剝奪?

You've got to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and love like it is never going to hurt.

我不知道有沒有那麼多勇氣,但是現在我懂得你們的掙扎跟痛苦了。

嗯,我懂,我想我懂。

我希望我也有一直愛下去的勇氣。

2013年11月3日

雨傘

他說我是隻野貓,一隻不受控制的野貓,下了雨也不用撐傘。

「很麻煩呀,」我說,「而且雨也不大。」
「哪有,雨明明就很大。」他傘下的她應著我。

今天雨小,但看到手工做的傘,買了一把。
傘很美麗,細細密密的骨架,托著暗紅色的花。

傘不輕,撐著也不方便。
但為了它的美,我還是願意走在雨裡,撐著它。

2013年11月2日

電梯

家裡的電梯,向下的按鈕有點遲鈍,要試好幾個不同的位置跟角度才能按成功。

媽說她可以忍受這樣一點點的不方便。

有一次幫家裡打掃的阿姨J,按電梯時嫌棄了它幾句,怎麼那麼爛那麼不好按。

媽說她覺得有點難過,畢竟相較於J,電梯是屬於她的東西,有點不好還是她的,所以不太喜歡別人的批評。

糖果理論

對於生命中太過美好,美好到不像真實的東西,就當作即將停產的糖果吧。
不要想要佔有它的全部,不要想著永遠。
吃一次就是賺到一次,純然的美好。

2013年10月29日

那個地方

每次經過那個地方都會想到你,那個你離開的地方。

有一次,坐公車時想到了你,想到那段時間,想到我跟她身邊的外國男人。
不知道是哪個環節,讓我在公車上哭得不能自己,用掉兩包衛生紙。
其實那天陽光明媚,空氣暖暖的,像現在一樣。
我也沒有很悲傷,但想到一些曾經,過去了就再也回不來,只好用眼淚來哀悼。

其實,我覺得我根本沒有什麼立場提起你、談論你,或是跟假想中的你對話。
不過可能你們是我生命中,唯一是完美的愛情的形象吧。
總覺得提起愛的時候,你會懂。

2013年10月27日

忌妒

你說,吃點小醋有益健康,吃了大醋就會消化不良。

在見識了愛之自由的美好之後,還是會被一些原始的慾望,像是佔有,給蒙蔽。

我忌妒你擁有那樣的手跟筆,可以藉由文字就讓我興奮不已;
我忌妒你那麼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慾望跟愛情的形狀;
我忌妒那些被你提到的女人,在你心上留下的記憶,甜的跟苦的;
我忌妒她,曾經讓以為你得到了你要的,但你卻留在她的平淡之中,沒有離開;
我忌妒你的夥伴,可以跟你分享的那些禁忌中的激情;
我忌妒照片裡的阿貓阿狗小花小草,得以以一瞬之姿存在於你鏡頭下的永恆。

其實被你擁有,不管以什麼形式,就夠幸福了。
但是,我想,我猜,我希望,我可以得到更多吧?

2013年10月22日

智慧男神語錄

妳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行
就像妳要跟誰打砲是妳自己的選擇
妳得找到自己生命的激情才行
除了打砲之外的

我絕非說打砲是比較低等的東西
而是說要找到與她同等的
不然妳也不會為此苦惱了
就像我們喜歡吃飯  
但我們不會把吃飯當成工作一樣

對我來說當然是哲學了啊
對於純粹知識的追求可以撫慰我現實的痛苦
但這絕不是一種逃避  
而是一種重新對自己生命的詮釋可能

好吧
這絕對不是一種智慧  
只是因為空需而生的需求
我找到填補物了 
但是妳還沒有
如此罷了




2013年6月14日

看漢尼拔有感

        我很能了解Will Graham的狀態,雖然我只是個小廢渣。當一個不穩定的怪物,雖然有些事情會讓你覺得亂七八糟一敗塗地,但是讓你有穩定的感覺,而穩定是有好處的。

2013年6月6日

《我的涼山兄弟》讀書報告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個通識課作業我要寫那麼多,不過都寫了就來充版面一下,放這種東西比起小說散文作業都在寫自己身邊的故事或自己內心世界來得不害羞多了,所以可以不用掙扎。
        篇幅冗長,可以看完這篇就假裝自己看過這本書了。後面還有提到一些些其他談毒品的書,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其中上癮五百年還蠻好看的,內有醫療、科學、社會、歷史、商業等多方面探討各種成癮物質的歡樂小故事。
        喔對了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重點是現代化,老師一直要我把作者要表達的重點強調出來,可是都寫完報告完了就算了。

--------------------------------------------------


        在我甫得知關於這本書的訊息時,我就到書店詢問了,可惜當時還沒有上市。我對這本書很有興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藥物濫用問題和青少年次文化與嬉皮文化的相關,像小說《猜火車》中的用藥行為;另一方面是河南愛滋村在新聞爆發後,才發現中共官方長期隱匿這些現象。因此,我認為讀完這本書後,對毒品與公共衛生議題會有更多了解。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雖然研究的地域不大,但是涉及的議題面相非常廣泛。 最具體可見的問題就是招覺縣的吸毒人口帶來的愛滋感染,而其背後的因素則是現代化的過程與鄉村青年往都市的流動。面對具體的問題,中共官方及地方人士皆做出一些行動,然而面對現代化掀起的波濤,付出的代價則無法挽回。

        此書背景位於涼山州的昭覺縣,此地群山圍繞,絕大多是居民是諾蘇人,占了全部人口的97%。中國共產黨為掌控涼山地區,於1952年選擇昭覺縣作為涼山州府的所在地,在此之前從未有外來政權成功常駐於此。
        作者主要的田野研究地點在利姆鄉,那是一個海拔1900公尺的高原盆地,是當地區、鄉政府的所在地。中國政府認為,利姆鄉是涼山州中受海洛因和愛滋病影響最嚴重的社區之一。
        傳統的諾蘇社會分為四個主要階級:土司(統治者)、黑彝(貴族)、白彝(平民)和兩種等級的奴隸。過去,「家支」可說是諾蘇社會最高的權力組織,家支相當於漢人的宗族,但是影響力可能更大。
        親屬關係是諾蘇社會很重要的影響力,主導了道德規範、權利義務、社會階級等。漢人雖然算是相當重視家庭的民族了,然而記憶祖先的方式以編纂族譜為主,子孫可能僅記得近代仙人;而諾蘇家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教導孩子背誦父母雙係的族譜,多數孩子在四到六歲就可以背誦長達二、三十代的系譜。這樣的教育方式讓諾蘇人從小明白他們無法獨立於家支之外生活。
另外,諾蘇人的祭司稱為「畢摩」,畢摩的祭司地位只能透過特定的家支世代傳承,進行驅邪、祈福等儀式。這些傳統習俗造就諾蘇人在文化上的與眾不同。

        於1956年,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此地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978年毛澤東去世,鄧小平上台,開啟了資本主義的大門。
        如Giddens的觀察,現代化是把「雙面刃」。中國的漢民族在西方列強接觸東方時開啟了經濟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並且在五四運動時在文學、思想與科學等領域有了現代化的啟蒙。而諾蘇人的現代化始於中共政權的建立後對涼山地區的掌控,經歷文革時期的社會主義集權與稍後的資本主義經濟。在這個現代化的過程中,諾蘇人建立了不同過去的價值觀,在各種層面改變了傳統的諾蘇社會。
        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型態,除了經濟成長,更強調資源與權力的集中,試圖透過國家主導的計畫經濟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二十世紀中期,中國共產黨開啟了諾蘇社會的現代化,企圖讓他們成為統一的現代國家的一部分。

        中國的民族學者也加入了這個龐大的計畫,依據「進化」階段分類少數民族,此時諾蘇人群體地位極低,成為「1950年代中國僅存的奴隸社會」。
        此後三十年,中國藉由計畫經濟與中央集權治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性實驗。然而集權國家的文化策略,與其說是建立文化一統,倒不如說是統整差異當權者不但持續將異文化正常化、同質化,對那些偏離國家認可範圍的人、事、物管制、排擠,或將之邊緣化。
        共產黨為求政治權力的統一,要求諾蘇人將對家支的效忠轉移至國家。並以廢除「封建迷信」為由,廢止社會階級,禁止家支活動與宗教儀式等,對傳統權威人士進行批鬥打擊。時至今日,部分經歷政治鬥爭的老一輩利姆人仍以「土匪」、「地主」等字眼來指稱黑彝。
        1980後,中國共產黨開始擁抱資本主義,而諾蘇農民接觸資本主義的方式,竟是透過漢人存在已久的定期集市,腹心地區絕大多數的諾蘇人是透過定期集市才熟悉貨幣制度。集市開始後十多年,諾蘇人才逐漸適應其節奏與交易方式,集市生活對諾蘇人有三大影響:第一,市場引進的交易機制,商品的流通超越了過去僅維持基本生計的簡單生活方式;第二,集市塑造或再造了諾蘇人的自我認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聚集於此或消費、或娛樂、或交際,形成了新的身分認同與階序,盆地居民開始自認為比鄰近的高山居民來得「現代」,覺得山區居民「落後」、「不衛生」;第三,古老的市場交易,卻是諾蘇人適應現代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要件,市場化與商品化擴展了當地人的慾望,在趕集日交友、嬉鬧、找樂子,成了利姆現代性經驗的一部分,也打開他們的眼界與好奇心,想一窺村落、諾蘇社會外的世界。
        改革開放後使諾蘇社會進入晚近現代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社會、政治、經濟都被全球化重構,個人的地理跟社經地位的流動性都大為增加。在此影響下, 家庭與社群對個人的影響與制約日漸式微,個人主義的色彩更加濃厚,相對來說,群體生活對個人的限制跟保護也逐漸減少。
       
        在現代化過程的吸引下,諾蘇男子漸漸開啟了向都市的的流動與遷移,而這段都市探險也成為許多諾蘇男子的共同經驗,進而成為一種當代的「男子成年禮」。
         在過去,諾蘇民族是習於「參戰旅行」的民族,類似斯巴達的尚武精神,雄武為男子之美德。狩獵和武藝在諾蘇男子的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如果能展現戰鬥本領,便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與名聲。改革開放後,利姆人相信最勇敢的是那些有膽識像外探索世界的年輕人。因此,諾蘇年輕人流動到都市的過程成了一種新興的成年禮的象徵。
        在外闖蕩的年輕人,除了衣著、飲食等改變,諾蘇人過去對鴉片的正面記憶,可能讓年輕人對於海洛因毫無防備,甚至很快就開始嘗試。
        19世紀末,鴉片在中國廣為流行,而清廷於1906年開始嚴禁鴉片,多數地區無法再種植罌粟。鴉片漢商在當地土司與黑彝協助下,於1910年進入偏遠獨立的諾蘇地區種植罌粟。往後數十年,土司、黑彝與當地地主便以鴉片跟漢商交易白銀、布匹與其他日用品。在當時,鴉片無疑是新奇的奢侈品,唯有權有錢者才能吸得起這種時髦大煙。
        中國的市場改革後, 開放邊境貿易,鄰近「金三角」的西南地區,使海洛因走私在此處盛行。來自緬甸的海洛因,經過雲南運送至中國內地,而坐落在川顛邊界的涼山正好位於一條走私路徑上。相似於鴉片的情形,於1990年代在涼山興起的海洛因,也如同一股時尚潮流,是地位、財富與品味的概念,在當地居民眼中不盡然是負面形象。
        當海洛因被返鄉青年帶回利姆鄉後,也讓在地年輕人趨之若鶩,不少人做起中介買賣「以販養吸」,海洛因開始在利姆盆地迅速擴散。
        部分年輕人在經歷都市洗禮,吸毒、販毒、偷竊、坐牢後,成功戒癮,結束這段「成年禮」,或返回故鄉耕田、或在城市當工人或經商,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然而仍有許多青年,仍然無法擺脫毒癮,或散盡家財,或客死異鄉。
        同為鴉片類物質,鴉片曾一度為諾蘇貴族階級帶來巨大的財富與權力,讓諾蘇社會更加強勢獨立;但海洛因卻讓在民族國家中位居邊緣的諾蘇社會每況愈下。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項毒品引起的改變,那就是諾蘇社會中女性的角色。傳統的諾蘇社會,女性地位不高,雖然除了種田以外的勞務皆由女性負責,然並不允許參與家支會議等重要集會。女性吸毒者雖然多是起因於和男性吸毒伴侶的關係,甚至也加入販毒的行列,然而,接觸過毒品的女性,卻可能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與兩性關係,產生個體性的念頭。

        1994年間,當海洛因在年輕人之間漸趨盛行時,諾蘇長老們開始召集家支會議,組織草根性戒毒行動。
        其中成效最顯著的是首先發起的木哈村某社,主導人為社長勒伍木牛。他採取最原始、嚴厲但有效的方式,綑綁吸毒者跟毒販的手腳,並毆打不服從者。此外,他還施以以連坐法,以五戶為一組,組成「連組」單位,當組內某戶違反規定時其他成員也要接受處分。此舉成效顯著,勒伍木牛也因此政治生涯一路攀升。
        在此之後的另一波禁毒運動,木哈村又是少數成效彰顯的村落,勒伍木牛為了維持禁毒模範的形象,採行更嚴厲的連坐法。木哈村設有一座水泥場和四間溫泉餐廳,經濟狀況比其他村落寬裕。勒伍木牛除了對吸毒者和毒販課以重罰外,也連帶處分在水泥場或餐廳打工的家支成員,勒令停工兩、三個月。
        木哈村的禁毒運動使其成為「禁毒模範村」,勒伍木牛也被推舉為「模範幹部」,各級政府期盼其他村落能夠效法,卻未曾考慮此特定村落的成功。威權國家常用的「微型化」、「塑造模範樣板」的手段明顯可見,然而格局狹隘的戒毒計畫對現實社會的多樣性並不適用。

        在文革時期,赤腳醫生的制度創造了可觀的成就,也造就了國際間對公社時期中國農村公共衛生的正面評價。然而在中國像資本主義靠攏之際,使農村地區因公社瓦解,基層醫療人員的撤退,醫療與衛生陷入困境。
        1997年,當諾蘇鄉民正積極推展以親屬為主軸的禁毒運動時,利姆鄉傳出首例因毒品注射不當而引發的愛滋感染。隔年,中國政府開始對利姆鄉展開愛滋調查與防治介入。
        2000年,由英國政府國際發展部門資助與中國政府合作的「中英計畫」,開始在利姆、四川、雲南等地成立疾病防治計畫點。其中為了協助利姆鄉的愛滋感染者,成立了幾項具體計畫,分別為:養豬計畫(給愛滋感染者豬仔,希望患者養大後賣掉獲利)、抗機會性感染治療(促進吸毒者主動吸毒檢測,並給予簡單的免費治療,其實主要都是注射抗生素而已)、花椒種植計畫、針具交換、雞尾酒療法(只有兩位中選患者)。
        基本上,這幾項計畫大致都是失敗的,原因有財政決策不透明、政府部門缺乏協調、實行團隊與當地的文化障礙等。談論性與身體在諾蘇社會是一大禁忌,對於推廣安全性行為造成一大障礙。然而文化因素也有可能成為助力,以畢摩儀式成為約束力量的成功戒毒者不少,然而中英項目團隊卻避免和這類民間活動接觸。而國家代理人認為衛生院才是科學且甫和官方精神的機構,瞧不起諾蘇文化的「迷信」, 反映的正式國家現代化的目標,也因此摒棄了許多對於防治工作有益的文化因素,

        在政府介入之前,當地諾蘇人並不歧視愛滋病患者,這和全世界的常見現象都頗為殊異。然中英項目的官員在不了解當地情況下,機械性的把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愛滋防治計畫複製到利姆。諷刺的是,原本對愛滋沒有歧視污名的諾蘇社群,反而透過不斷強調的反歧視計畫,對此疾病產生了負面的詮釋與恐懼。
        愛滋污名不會無端產生,過去研究指出,造成愛滋污名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愛滋病與「偏差行為」有關,如吸毒、嫖妓、同性戀等;第二,人們常認定感染者不負責任,才會做出注射毒品與不安全性行為的行徑;第三,愛滋病具有傳染威脅。
        然而在諾蘇社會中,最嚴重的污名包括偷竊、家支亂倫等。而關於疾病的污名,最嚴重的有三類:痲瘋、肺結核、狐臭,諾蘇的病因論認為這三項疾病具有「遺傳性」,與這些患者結婚視為親屬大忌。諾蘇人不只歧視這些病患,連病患的家人也會受到連帶污名,甚至可能以消滅患者來挽救家支名譽。相較之下,愛滋病從未被諾蘇人視為「遺傳性」疾病,不致威脅現有的親屬關係。

        我認為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影響的就是現代化的過程。現代化造就了全球化,而全球化也造就了文化的單一性。作者在中文版後記提到,於2012年再訪時,利姆盆地已經被選為國家開發為工業區的地點。而青年不再像書中提到的,在城市流動一段時間後就會返回故鄉,而是進入城市的主流社會,利姆鄉村中多半都剩下中老年人。看到這裡,讓我想到台灣鄉村隔代教養家庭的景象。
        諾蘇社會的現代化,時至今日,改變更加顯著也更加不可逆,我幾乎可以看見傳統古老的習俗慢慢消失在紙醉金迷的資本主義生活的一天。或許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現代化的過程會增加競爭力與社經地位流動的機會,但是我任為全球化造成的單一性,對於整個社群與文化,造成的影響比毒品跟疾病更需要關切。

        在閱讀此書 ,與其他相關書籍(《上癮五百年》、《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蛾摩拉》、《全球毒品交易黑幕》)後,我想到托爾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一書中的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原先對於毒品成癮跟氾濫的想像非常淺薄,大抵都是關於青少年享樂或是社會邊緣人的接觸,然而此書與其他書籍多方面向的探討,讓我得知在一個現象後面繁雜龐大深遠的因素影響。
        諾蘇青年的心態顯示「嘗鮮」是其主要的吸毒動機。海洛因的情緒撫慰效果讓諾蘇年輕人視之為娛樂享受,好比中國男性間常見的遞菸與群聚抽菸的社交行為。(《我的涼山兄弟》,第110頁)
        而金三角地區民眾裡,許多海洛因成癮者表示第一次吸食是在朋友慫恿,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的情況下開始嘗試。而部分鴉片成癮者則表示開始使用鴉片是為了解決身體不適。(《全球毒品交易黑幕》,第七章)然而我想,金三角地區對於毒品取得的便捷性也是一個相當大的關鍵。
        毒品取得的便利性造成的關鍵影響,還有另外一個證明:德、美等國的醫生染上毒癮的比率從來都高達一般大眾的一百倍。(《上癮五百年》,第134頁)其中有一段曾任美國麻醉毒品管理局長的安林傑說到,他們簡直沒看過律師搞這些東西,並非律師比醫師更有道德或是更有辦法躲掉麻煩,只要有機會接觸到總有人想要嘗試。唯一的解決之道在於管制資源。
        快樂丸的發明則與反文化運動有相當大的關聯,90年代的銳舞風潮則可說是和快樂丸的流行相輔相成,這則是時代與毒品成癮造成的大規模關係。
(《迷幻異域》)
        此外,像宗教也是一種影響的因素,(《上癮五百年》)伊斯蘭教禁菸,而鴉片就成了較能接受的替代品。像這樣多種因素造成藥物的濫用與成癮,雖然不是你我都接觸得到的,卻也幫助我們了解現象背後的多種面貌。

2013年3月14日

自由主義下的不自由

這學期修了一個全班只有六個人的通識課,社會系老師開的,叫「社會環境與人生」。因為全班只有六個人,老師會跟我們討論,我認為算是有收穫又有趣的。但我想大部份人想要的通識課是昏睡兩小時爽爽過的那種吧。

學期談的第一個主題是自由,老師給我們看一篇文章。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沒有真正的自由。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而我們所有的選擇又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舉凡文化、法律和其他不同的規範等等。這跟阿俞說的沒有真正的原創一樣,震撼、淡淡的感傷,然後你也只能接受這宿命的安排了。

從事服務業的工讀之後我對此深有所感,隨便說一句話消費者就很容易被影響了,這就是讓人不自由的因素。即使不在乎世人眼光者如我,還是為了取得一紙文憑乖乖的上學了;我的刺激火辣香艷部落格也只敢讓自己看到;看到人還是得掛起笑臉打招呼。好吧只是最近有點累抱怨多了點,但還是要盡力不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

然而在經濟自由主義下的資本主義社會,有錢了還是可以比較自由的。而如果你爸很有錢又是直接享有人生更多部分的自由了。